天眼考古:卫星影像搜出辽代古城
浏览:1224 发布日期:2016-04-20

点击上方 ↑「辽沈民经」,经济文化资讯免费订阅!



2013 年,内蒙古考古工作者竟然通过卫星影像发现了一处辽代古城遗址。城址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白兴吐苏木苏尼吐以东,周围为方圆约10平方公里的平坦盐碱滩地,城址及周边地表布满了黄沙,沙间零星分布着低矮牧草,自然的造化和时间的侵蚀,使城址与周边环境几乎融为一体。因此也得以保存完好。


苏尼吐城址地处新开河中游南岸,城南约 300 米处,有一条已经断流的小河道穿过,应当是新开河的一条支流,可解决城市居民水源问题。东侧湖泽,盛产鱼虾,可以为居民提供充足的水产品。北距新开河漫滩地约3.2公里,新开河漫滩地,土地肥沃,适宜耕种,而周边沙坨地便于牲畜饲养管理和越冬,非常符合辽代城市与聚落“远耕近牧”的生产习俗和选址条件。

现场考查,古城的城址形制为主城加西瓮城结构。主城呈东北——西南走向,总周长920米,面积约5.2万平方米。四墙均开有城门。东城墙长189米,东门宽约7米;南城墙长253米,南门宽10米;西城墙长217米,西门宽约13米,外有瓮城;北城墙长261米,北宽约10米。瓮城呈刀把型附于西城墙上,北墙长25米,西墙长70米,南墙长32米。城墙为沙土筑建,距地表平均残高约0.4-0.5米,基宽约5-6米,地表未见夯土层。

卫星影像显示,城中可见街道三条。其中,南北主道贯通南、北二城门,长232米,宽5.5米。东西一道直线贯通东、西二城门,长261米,宽5.5米。东西二道西起西城墙,东抵南北主道,长126米,宽约3.5米。三条街道将城内划分成五个街区,每个街区内部均分布有大量院落和房屋基址。其中东北街区是城内最大的街区。街区内建筑分布多处院落遗迹,在院落遗迹内可见房屋遗迹。


现场地表分布有大量遗物,本次调查仅在地表采集到的遗物,大体分为以下几类:1.建筑构件:灰砖残块,表面呈灰白色,素面无沟纹,胎心呈灰黑色,质地疏松。2.陶器残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素面陶片,包括灰陶和红陶,泥胎,轻薄坚硬,个别饰绳纹或篦点纹。另一类是釉面陶,多为较大缸体或罐类器物残片,胎体夹砂、粗糙厚重,釉色可见豆绿色、绿色、绛紫色、黄白色等。3.瓷器残片:以青花瓷残片为主。4.铁器:铁锅残片、铁钉、铁刀残片、冶铁残渣等。




经专家们的初步分析,该城很可能始建于辽代,可能属于县级城市。地表未见元代遗物,说明该城自辽金后一度废弃。从地表所发现的大量清代青花瓷残片推断,在清代,此城曾有大量的居民。17世纪中期始,清代蒙古科尔沁部迁居于此,该地属达尔罕王科左中旗领地。自14世纪末,活动于该地区的如元将纳哈出部、兀良哈三卫、内喀尔喀五部等蒙古各部,习惯居住蒙古包,并无筑城习惯,如遇战事或风寒,多移居辽金旧城暂时躲避。可见,城中所见建筑遗迹很可能是辽代遗留,而地表遗物很可能便是清代蒙古科尔沁部的遗留。

专家介绍,苏尼吐古城是至今在西辽河平原地区发现的轮廓最清晰、地表遗物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遗址。但由于未见该城址被刊录于任何文物普查资料和调查报告中,因此该城在历史上具体为何城尚未揭密。也欢迎史家和爱好者们积极参与和发表意见。







扫码下方或搜索关注公众号“卫星参数网”,独家内幕新闻!

卫星参数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