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直播是否抄了电视媒体的后门?
浏览:1125 发布日期:2016-06-26

  摘要:在线直播浪潮自去年以来一直火热不断,从早期的秀场直播已经与垂直内容、明星、网红电商等多种元素及场景结合。而直播互动类综艺节目的出现,是否会抄了电视台的后门?
  在线直播继续发酵
直播浪潮自去年以来一直火热不断,尤其是和"自媒体"乃至VR结合之后,更是吸引了大量的互联网热钱,被认为是一个必然的"风口"。近期,这一直播热潮持续发酵。3月初,粉丝们可以在一个小时的美拍直播上,跟随"范爷"逛巴黎时装周同时,还能非常"惊喜"地听到范冰冰说要上厕所这样的话。5月底,雷军在小米直播APP上发布新产品无人机,最高时观看人数超过100万。天猫618之前,微鲸打造了一场名为"颠疯挑战"的直播,邀请了中国花式足球第一人谢华来挑战2小时4000下的连续颠球,邀请了以搞怪有趣著称的美拍主播苏黎黎担当解说工作,据宣称天猫直播平台2小时内同时在线互动人数高达10W+,其中从直播现场进店的转化率高达37%,并使微鲸成为618销量最高的电视品牌。
  
  图为:范冰冰直播秀



  图为:小米无人飞机秀
另外还有一个不大不小但有点意思的事件是,今天(6月23日)正是我们15个这个由腾讯视频联合荷兰Talpa、东方卫视的团队打造的生活实验类真人秀节目其为期一年的直播秀终于要收官了。按照官方给出的信息,该生活秀是从"5000元现金,一个谷仓、一个非智能手机、2头奶牛和若干只鸡"开始的,其它全部依靠参与者自己。除了在线直播外,该节目也会通过剪辑在东方卫视平台播出精华版。
  
  图为:我们15个App截图
这几个案例的营销推广活动中,有基于明星资源、业界大咖资源(虽然雷军是给自己产品做广告单好歹也是重量级资源),也有"民间高手+网红"组合。而我们15个虽然算是素人,但整整为期一年的直播挑战,除了带宽资源、专门的App维护、参赛手的选拔/淘汰等后台工作也是够费心的。而且对于参与者来说,这么长时间的"类户外生活+被直播围观",这个实验确实够挑战够极致的。但正因为其极致,因为不走寻常路(在碎片化情况下,所有的人人都很难长时间看同一个屏幕内容或持续关注事态),所以更多是带着试验性质。因为不知道具体的在线人气及收视率数据,笔者甚至怀疑这个节目的首要意义是培养创新型节目团队(原谅笔者的腹黑)。
  在线直播的多元化发展
这几个案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目前在直播应用的多元化发展。从最早以YY、9158为代表的"秀场"只是直播的一角,或者说是前直播时代的代表;现在的直播已经与移动社交、垂直领域PGC内容、商业推广、电商等结合起来,貌似增加了很多种可能(或者说,想改变世界的"产品经理"越来越多了)。
  这其中,"秀场"之所以不再那么火热的原因也很简单。首先,早期依靠"少女搔首露沟"的模式遭遇互联网严管态势(据说YY、陌陌之流都在向传统行业洗白吧);第二,无数的直播App突然冒出来,最后导致"网红那么多观众都不够了"的问题。毕竟,喜欢看"少女搔首露沟"可能不少,但一直看下去不烦不喜新厌旧的土豪用户应该不多吧。而且,按照业界人士张荣辉的说法,秀场虽然可以作为流量变现的"榨汁机",但是其含金量并不高。受制于其资源合作方式以及主播家族制度(这个词听起来像是上个世纪的帮派,很不符合"互联网精神"啊)的传承,直播平台的抽成一般在7%~20%之间浮动,这其中主播的引入、资源的抢夺、主播底薪、家族的抽成都是钱砸出来的,再减去高昂的技术成本,带宽爆发成本以及引流推广成本,纯看盈利效果并不怎么好看。不过,因为其它方向的直播应用商业盈利模式就更没那么清晰;所以,按照"风投+抄袭"的套路,前两年秀场多是必然的;并且,因为"多"了,所以监管也就由然而至。
  直播的创新在于"连接"
不管如何,毕竟直播只是一种媒体形式或技术,按照媒体的思维,直播服务有两个核心的要素:一是内容,二是用户的"连接"情况。不管是秀场、游戏直播、明星直播、垂直领域,少女的弄姿是内容,IP级游戏玩家的游戏能力是内容,明星(包括雷军)也是内容;当然,秀场的少女弄姿或许是最没有技术含量。在内容这方面,根本的手段就是砸钱砸资源,没有什么取巧(包括秀场的主播也需要堆点钱招聘主播多一点,看能否砸出几个"网红")。而在连接上,则存在很多种形式和创意空间,其根本的思路或许就是基于场景的连接实现用户的连接。,明星直播本身就是一种连接粉丝的场景,上述微鲸直播连接的是足球迷和看足球的场景;游戏直播连接的或许是游戏玩家"实现自我"和技能炫耀的心态。
  而较为便捷的连接方式,肯定需要结合SNS,这也是"移动直播+SN"被热捧的原因。从Twitter、YouTube到Facebook,再到新浪微博都毫不犹豫地投入其中,腾讯则很早就参股两家直播App。
  笔者认为:在线直播必然也是要符合互联网规律,朝着场景化连接的方向发展。除了早期的秀场外,现在的各种演进还只是初期阶段;特别是在节目制作及其与用户连接的融合程度上,还需要很多的探索。
  有意思的跨界案例:"物联网"纯网版综艺Hello女神
在近期的众多案例中,笔者最感兴趣的则是由熊猫TV、芒果娱乐、腾讯视频三方携手推出的号称强游戏、强互动的纯网节目Hello女神。从内容上来说,该节目是"才艺选秀+观察类养成真人秀"这一常规选修题材。既然是纯网节目,网友互动当然是必须的在"素人-女神-天团"的养成过程中,网友可以为喜欢的女生送礼物、投票、帮助选手晋级。但该节目最吸引人的在所谓"黑科技"支持下是具有多种互动支撑特别是"整蛊游戏"特色的体验。发布会上曝光的Hello!女神直播间,可以看到10多平米大小的房间里暗藏玄机,房间里的装饰、摆设均有"机关",网友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操控这些道具。据悉,每个房间中包含场景变换、发球机、吹风机等100多种特殊道具,网友既可以发出"惩罚",同时对于自己喜欢的主播还有特别的奖励操作系统。现场还进行了操作演示:大屏幕这端,"男神"张亮指尖轻触Ipad屏幕,另一端电脑前的女神就遭到吹风机"大风吹"。王思聪启动APP上的"唤醒"功能,甚至可以将远在深圳的女神翻下床。
  熊猫TV副总裁窦雨潇:"由网友操控,可以改变即将发生的事情,掌握事件未来走向,是直播类节目的一个重点。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趣味性,是直播类内容真正的魅力所在。"
按照笔者的理解,这就是一款具有物联网支撑的互动综艺节目。所谓 "黑科技"就是实现远程互动的"物联网",是这个物联网连接的是综艺节目粉丝和节目直播现场的素人或才艺演员就是通过物联网实现了节目与粉丝的"真实"的"直连"。
  笔者去年曾经撰文表示:在互联趋势下,"内容"不再,而"应用"永生。在魏武挥教授的"新媒体"定义下,没有用户互动参与就没有"新媒体"。所以,仅仅把节目内容从电视网络搬到互联网其实不算新媒体,只有实现了用户的连接和参与,"内容"演变成一种"应用",才是真的新媒体。上述的Hello女神正是这样一个实现了"连接"将内容转为新媒体"应用"的典型案例。
  
  图为:林起劲的融合媒体观
媒介演进规律:真实化
电视媒体从在线直播的案例可以看到什么呢?笔者想从媒体本位说起。
  媒体的基本功能就是连接,其演进很大程度上与连接有关。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电视台其实也是在做连接,浅层(或者说是非直接)的连接,就是要实现用户"心理"和节目的连接。这种连接是"看得见但够不着摸不到"的连接。即使电视节目让你多么换了、狂喜或者愤怒悲伤,都只是"观众"自己,最多是能和身边的人分享。而Hello女神通过物联网实现了"看得见摸得到够得到"的连接,你认同和高兴,就奖励一把,不喜欢不认同就"整蛊"一把。
  笔者想强调的是:在媒介的演进历史上,"直接"、"真实"是一个永恒的主流。
  想想,手机变成智能非常重要的一点并不是系统本身的扩展性,而是从键盘操作变成"触控"就是从非直接的控制变成直接作用于屏幕内容;标清变成高清以及现在吹捧的VR(其实都算不上VR,只是360度全景而已),其实就是让观众看的更"真实",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互联网之所以让人感觉连接得更好,因为"她"让你不仅可以欢笑痛苦郁闷,而且是可以分享出去,可以把你的能量"直接"作用出去。
  新型直播抄了电视后门?
  笔者认为:像Hello女神(甚至包括我们15个这种生活挑战类真人秀尝试)这样的综艺节目,代表着在线直播在综艺节目方面的演进。从少女秀场到明星秀,再到电商秀及直播互动类综艺节目的演进,在线直播在媒体演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是否会对电视节目产生越来越大的替代作用?
  令电视媒体非常尴尬的事实是,当互联网玩家大举发力视频直播应用,大有彻底挖了电视媒体墙脚的势头时,而电视媒体自身的直播服务其实一直都没什么变化,乃至退化。想想,电视节目有多少是直播而非录播,想想电视晚会有多少是假唱而非真唱。电视媒体在心理层面最大的意义就是创造一种集体仪式感,由此甚至可以升华至道德层面。而直播作正是传统电视媒体塑造这一集体仪式感最大的利器因为直播比录播更加"真实","录播"或许更有"艺术性",但却更"假"。事实上,笔者今天在和老牌行业人打交道时才知道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最早的电视剧其实就是直播的,因为那个时候的录像相关技术还没出来。这在今天看来,是否有着更多的讽刺意义。
  业界人士朱芳文举了这样一个东森电视的新闻直播案例(如下图所示)。电视台主播就一个民生话题与观众展开讨论,10分钟不到,就有2700多人同步收视,讨论区也非常热闹。通过手机观看,会发现它与大陆当下正夯的各种直播App长相雷同,而且,两者都靠颜值担当。当然,东森电视的新闻直播有内容选题,有实际内容,不仅仅是炫美炫富的秀场。这种形式对电视台来所,肯定不是最好的,但多少也是一种对于"直播+互动"的尝试,以及不放弃直播的态度。笔者估计东森电视台这一服务主要是针对年轻用户吧,这种尝试也是很有意义的吧。
  
  图为:东森电视台的新闻App截图
其实,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欧洲HBBTV为代表的混合播放,正是一种做强广播本身加强用户连接的思路。甚至目前美国广电业界的ATSC3.0路线也是明确加强了用户"连接"的能力。所以,笔者最后想说得是:当媒体人还在继续鼓吹"内容为王"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媒体最初的价值所在:连接!请不要忘记你所连接的用户,请不要忘了用好"直播"连接好用户以及可能的场景。 

扫码下方或搜索关注公众号“卫星参数网”,独家内幕新闻!

卫星参数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