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卫星技术与标准化论坛顺利召开
浏览:1412 发布日期:2016-10-15

记者:杨璐茜(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编辑:孙忆鸿(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

温馨提示:欢迎订阅本刊(订购方式参见文末^_^)

8月31日,“2016年中国小卫星技术与标准化论坛”在北京航天标准大厦顺利召开。论坛的主题为“标准引领小卫星产业健康发展”,由中国航天技术及应用标准化协会(筹)主办,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承办,旨在推动我国小卫星制造及应用的发展,鼓励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加强标准化的小卫星设计、制造及应用领域的引领及带动作用,加强小卫星相关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交流,推动小卫星产业自主化、体系化、多元化、商业化发展。




魏永刚副院长主持论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质量技术部杨多和副部长、杨兆军处长,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卿寿松院长、魏永刚副院长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来自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单位的十位报告人作了精彩报告,同时论坛还吸引了电信院、电科集团、雷虎集团、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及所属研究院和专业公司、中国数字信息安全联盟、中国欧盟商会等50多家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优秀民营企业、部队有关单位的百余名代表参加。本次论坛得到了新华网、新华社、人民网、中国网、中新社、科技日报、中国航天报、腾讯网、中国太空网、《航天标准化》、《质量与可靠性》、《国际太空》、《卫星应用》等多家媒体的支持。

杨多和


杨多和副部长首先致辞,他讲到,小卫星技术因其成本低廉、技术门槛低、部署快速等特点,成为商业航天领域炙手可热的焦点。但是,航天标准与其他标准一样,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航天应用的技术标准还有所欠缺,创新发展不足,不适应国际合作的需求等。对此,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决定成立中国航天技术及应用标准化协会,联合航天技术及应用领域相关企事业单位及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推进团体标准建设,利用协会标准的灵活性,打破行业界限,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快节奏。最后,杨副部长希望大家能够坚持合作共赢和共享发展成果的理念,畅所欲言,充分交流,碰撞思想火花,贡献真知灼见,共同探讨标准在小卫星技术和产业发展当中的特殊价值。

卿寿松


卿寿松院长在致辞中说:“随着军民融合战略和航天产业化发展的深入推进,以小卫星为典型代表的商业航天快速发展。小卫星制造和空间应用领域由原来的一枝独秀变为百花齐放,这几年发展很快。与此同时,标准是为满足市场、科技的快速变化与需求设立的,对高效服务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都具有重要作用。此次2016年中国小卫星技术与标准化论坛是行业标准化向产业化、市场化拓展的一个积极尝试,是为小卫星相关科研院所、高校、企事业单位观点碰撞搭建的一个平台,非常期待本次论坛期间,各位专家学者就小卫星技术与标准化进行深入的探讨,衷心希望论坛的召开能为小卫星标准化贡献力量,也为标准化创新提供一个基础。”

最后,论坛形成倡议:为推动中国小卫星标准化工作落实,先期启动小卫星工作组作为该领域的标准化工作的协调组织,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


十大精彩报告


张晓敏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小卫星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成效》

张晓敏在报告中介绍了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的小卫星研制发射概况。其小卫星标准体系的建立、现状,以及从重点标准建设、团队管理和标准课题研究等方面,阐述了其标准化工作在航天型号产品的研制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周玉霞


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标准所 副总师

《从标准化角度看中国小卫星发展》

周玉霞从标准化角度谈小卫星的发展。她介绍了小卫星标准化工作现状,立方体星标准介绍,对中国小卫星提出了 “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标准化需求,并且建议成立“小卫星标准化工作组”,建立小卫星专利池,将聚焦平台通用化、功能模块化和接口标准化的三个工作方向作为中国小卫星标准化工作的落脚点。

刘静


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空间碎片 副主任/首席研究员

《空间碎片减缓管理与小卫星碎片减缓相关问题》

刘静表示,目前太空中空间碎片数量激增,对航天器有撞击危害。在分析了国内外空间碎片减缓的实践与标准后,她从设计、运行、任务后处置三个阶段,提出了我国小卫星空间碎片减缓考虑。刘静认为:“我国应提前统筹规划,加紧研究和制定我国小卫星设计运行和处置的管理要求和技术标准。”

匡麟玲


清华大学宇航中心 副主任

《小卫星通信应用与标准化》

匡麟玲认为小卫星通信应用需要创新的能源获取和利用方式,应该积极引入推广先进的技术标准从而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她提出了小卫星在通信应用中高效获取和使用能量的对策,从载荷标准化、空中接口标准化、能源组件标准化三个方面给出了小卫星通信标准化的建议。

金仲和


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微小卫星研究中心 副院长/主任

《皮纳卫星可靠性评价技术研究》

金仲和在报告中详细讲述了皮纳卫星可靠性的主要挑战和设计方法,举例说明了皮纳卫星可靠性试验的设计、试验数据的特殊性以及分析方法,做出了总结与展望。

邓中亮


北京邮电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常务副院长

《小卫星发展中标准化建设机遇与挑战》

邓中亮认为:卫星小型化、微型化趋势明显,应用能力更加实用化和全面化。小卫星标准化是实现小卫星实时、快速完成突发任务的基础。在控制小卫星成本和提升可靠性方面,需要使用模块化和标准化的硬件。同时,我们也要找准标准化与专用化之间的合理平衡点,整合国内优势科研单位和巨头行业,形成多方面的标准化产业联盟 。

周军


陕西省微小卫星工程实验室 主任

《标准化微纳卫星解决方案:翱翔系列立方星及标准化设计》

周军主要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以下简称西工大)的微纳卫星研制情况,由西工大自主研制的12U立方星“翱翔之星”已在今年6月搭载长征七号成功进入轨道。同时,其“翱翔”系列卫星也已经形成了标准化。接下来,西工大将开展国内立方星测试标准的制定,进一步开展国内立方星及其部组件标准化工作。

杨勇


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博士/高工

《低成本快速部署微纳卫星试验体系概述》

杨勇指出:试验是控制微纳卫星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不同型号的使用要求、技术继承性和风险等差别相当大,因此,通用的试验要求必须经过剪裁才能应用于具体型号。应该注重COTS技术应用的可靠性保证,充分利用在轨飞行试验验证,通过试验保证任务可靠性。同时,还应实行“试验承试方准入制”,以提高试验有效性和可信度。

任维佳


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CTO

《空间科学实验服务及标准化思考》

任维佳具体介绍了天仪研究院研发的“潇湘一号”卫星,并从顶层思路、卫星部组件、实验环境、研制流程四个方面,提出了对商业航天标准化的思考与建议。

郭正标


南京世域天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CEO

《5G时代我国如何发展天基互联网和空间计算》

郭正标在报告中提出,5G时代即将到来,卫星通信也即将融入5G通信,使用同一频谱,为个人移动终端,万物互联的到来做准备。因此小卫星的标准化意义重大,5G时代发展天地一体的网络必然不能离开小卫星星座,这个廉价成熟平台一旦标准化就意味着可以大规模生产,零部件成本降低,运营费用降低将导致用户使用率大幅上升,成为传统通信方式的有力补充。

关注我们

卫星应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手机太空网可以浏览全文哦

想掌握更多航天产业资讯?赶紧订阅《卫星应用》纸质杂志吧^_^

扫码下方或搜索关注公众号“卫星参数网”,独家内幕新闻!

卫星参数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