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DVB标准不完备,产生了众多私有的CA标准,对采用DVB标准的国家和运营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逐渐受到业内关注。然而大家对于数字电视CA的安全性,可以说众说纷纭。本文从国内外CA使用环境以及所保护的节目价值综合分析,对数字电视CA的安全性做了比较深入的探究。
除了信道解调部分的不同,后端标准世界各地的数字电视都遵循了DVB标准。在DVB标准中,只有DVB-CI,DVB-SIM标准涉及到了CA问题,前者就是所谓的“机卡分离”标准,后者就是所谓的同密标准,并没有对机顶盒CA接口标准进行定义。各个CA公司在遵循DVB-SIM同密标准后,各自对加密算法和机顶盒CA接口做了定义,并严格对外保密,也因此CA的销售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交易,CA公司自觉不自觉地在推销CA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产品神化。在中国,如果不是数字电视运营商希望在已经发放的机顶盒上加载增值应用,再加上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CW共享,恐怕没有人怀疑这种私有的CA标准已经落后,并阻碍了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
数字电视CA标准的竞争表面看上去是一个数字电视加密解密产品的竞争,但实际上隐含了私有的标准,并通过对上下游的控制,捆绑了整个产业链。大家知道,标准的竞争胜出者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最先进入市场的标准一般会占有绝对的优势,哪怕之后的技术标准再先进,只要这种私有的标准得到应用,很难将其取代。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RS232标准,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即使有比它更先进的USB等串口标准,也很难完全替代RS232标准。落后的标准不被更替,会导致整个产业的技术发展缓慢,阻碍技术创新。
数字电视对于以媒体传播为主的广电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技术,从一开始就处于技术上的被动地位,不仅仅中国是这样,全世界情况都差不多。
在欧美国家,大大小小的各类卫星、地面、有线数字电视运营商,也采用了私有CA标准。由于标准混乱,导致收看加密电视到现在仍然以机顶盒为主。因为安全问题,“机卡分离”的PCMCIA模式至今仍不是主流。
这是因为大卡上有各个CA公司的核心秘密,并且可以用仪器很容易读取并分析到,欧洲黑客曾经将其破解后顺藤摸瓜将各个公司的智能卡全部破掉,然后将各个CA公司的所有算法做到一个大卡上,比较典型的是MagicCAM。水平更高的黑客能将各个CA公司的算法做到一张智能卡上,还给它们起了“钛金卡”“铱金卡”“Funcard”之类的名字。在欧洲,这类大卡和小卡比较流行。也正是因为这个安全上的原因,CA公司乃至运营商并不愿意支持大卡PCMCIA,只有在收入比较高、“守法良民”占绝大多数的北欧有市场。从这个角度看,CA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智能卡的保密性,而不是CA算法的设计。
因为节目收费比较高,有足够的破解价值,CA在北美被破解的情况更糟糕,特别是卫星电视。在美国,用卫星数字电视看一场拳击比赛收费要60美元,也因此刺激了黑客们的破解热情,盗版卡泛滥,甚至直接将智能卡的算法放到机顶盒中运行,一个成本不到30美元的机顶盒可以卖到100美元,能看全部价值为几百美元的加密节目。购买者认为,只要使用两个星期,或看两场拳击比赛就够了。因而形成了很大的盗版市场,也给运营商造成了很大损失。反观,美国的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稍晚,很多的有线运营商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无卡CA系统,所以盗版情况很少。
[ 本帖最后由 落地开花 于 2009-5-11 09:10 编辑 ]
扫码下方或搜索关注公众号“卫星参数网”,独家内幕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