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卡分离,较正式的说法得从2002年11月全国音视频标委会成立数字电视CA机卡分离标准工作组开始。2003年5月,国家数字电视领导小组举行会议,将数字电视CA机卡分离确定为我国的产业政策。同年6月,信产部规划司、科技司、产品司联合召开国内相关产业参加的CA机卡分离工作会议,确立了我国机卡分离的四项基本原则,并将CA机卡分离标准组升级为信息产业部机卡分离标准工作组。
两年多的时间,机卡分离三大方案从研发走到了应用。今年5月国际软博会的展示和8月广博会数字新媒体论坛的亮相,三大方案更是由幕后走到台前。相应地,机卡分离标准的问题也提上了日程,并且成为三大方案争夺的焦点。
那么,为什么要机卡分离? CA机卡分离到底是技术政策还是产业政策?是好还是坏?
谈CA机卡分离,是着重于机卡分离的标准还是机卡分离的实际应用?机卡分离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溯根求源,在我们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遇到很多瓶颈,“机卡绑定”就是其中的一个瓶颈。不同CA要和不同的机顶盒厂商、不同的运营商协商定制机顶盒。机顶盒作为终端产品的一种,标准不一样、生产处在“量体裁衣”阶段,没有办法全国统一,也不能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机卡分离的基本目标是让机顶盒作为消费产品走上柜台,数字电视走上水平销售。类似于手机,可以买任何自己喜欢的手机,手机与卡分别由不同主体管控。
CA机卡分离是好是坏?
实际上,CA机卡分离是打破垄断的一种有利手段。对广电运营商来说,打破了垄断,是个利好消息。对CA厂商来说,CA公司在数字电视产业化中处于技术垄断地位,既向运营商收钱,又向机顶盒厂商收费。显然存在不合理的利益份额,而机卡分离需要CA公司认同、开放其移植接口,并有一定的投入,自然很难得到CA厂家的配合。这样就需要政府拿出强有力的手段。比如:如果制订规范,强制要求各个CA厂家必须将CA模块与智能卡之间的通讯接口到政府部门备案。所有的机顶盒厂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到政府部分取得这些接口,将所有的已经备案的接口,在机顶盒中全部实现。理论上来说, 如果随便哪个厂家的卡,机顶盒都可以支持,就基本接近了机卡分离。
上海交大郑世宝教授认为: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卡分离技术,不仅能提升国内CA公司的竞争能力,让其集中精力发展CA产品和安全技术,而且,也可以为国内的智能卡集成电路企业提供进入数字电视领域的机会。
显然,机卡分离初期和CA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将来CA都是国产CA,那么无论是分还是合都好说了。
又有人认为:目前机顶盒市场已经根据不同运营商、按地域的不同应用作了基本划分。CA机卡分离只对一体机有意义,对机顶盒市场没有多大作用。
一体机是什么?兼容数字和模拟两种信号。在插卡的时候可以直接收看数字电视信号,在不插卡的情况下可以收看目前所有的模拟电视信号,与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视没有任何区别。卡承担起类似于机顶盒的功能,用一个遥控器就可以实现电视机和机顶盒同步操作。插张卡就能看数字电视,简单方便。
一体机的诞生,不代表告别机顶盒。尤其现在标准还没有定,存在着很多的技术变化和不确定因素时。一体机主要是针对将来的数字电视接收机,特别是平板电视、高清电视。央视就决定在高清数字电视的接收机上采用CA机卡分离方案。可见,大力推动一体机,可以加速实现电视产品的更新换代。
机卡分离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数字电视很重要的是前后分离——局端和用户端的分离。现在前后绑死的不仅仅是CA,各地运营商和软件商采用多种不同的CA、EPG、下载器、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系统。
据统计,目前有超过20种CAS;超过30种EPG、下载器;超过5种中间件、浏览器。真正要实现数字电视终端产品的水平销售,仅仅把CA机卡分离出来,还不足够。将各地运营商主导的差异性功能从数字电视接收机/接收器中分离,老百姓可以直接进入终端设备购买统一批量生产的接收机/接收器,从而达到数字电视市场水平销售模式。CA机卡分离只是实现水平销售的第一步,海尔集团认为:分离是将包含但不限于CA在内的运营商私有的部分从机顶盒中分离出来,如可将EPG、数据广播、交互电视、游戏等应用从机顶盒中分离出来。从未来的营销角度来说,增值业务应该是未来运营商收入增长的一个主要的来源。实现AV业务与增值业务的分离、应用平台的分离,实际上是机卡分离要实现的一个目标。 实际上,机顶盒只是一个转换工具,它的价值仅仅依附于数字电视的信息服务。不可否认,在机顶盒不能通用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只要在当地购买一张数字电视信息卡,就能实现直接收看当地数字电视节目,是个好的思路。但是网络运营商对此并不太积极,观望大于行动。“拿着手机可以到处跑,谁会抱着电视机全国跑?” 根本上说,电视节目的地域化导致了终端业务的地域性。
还有的网络运营商担心机卡分离后,卡的运营权不一定能完全控制在广电手里,由此也涉及到走谁的网络的问题。
的确,数字电视过渡到机卡分离时代,收费平台就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走谁的网络的确很重要。面临电信网的便捷和流动,广电接入网放开,是大势所趋。对于卡由谁经营、谁控制?郑世宝教授认为:机卡分离后,智能卡始终是由运营商发送的,例如手机的SIM卡。运营商可以是多个,例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或中国电信小灵通等。小卡分离提供了一种机顶盒由运营商入网认证的功能,虽然,机顶盒在出厂时,不需要知道运营商是谁,但是,当用户购买后,在开通前,我提供一种技术,保证运营商写入一个数字签名证书,从而保证了用户终端也是运营商可控的。
至于CA机卡分离到底是技术政策还是产业政策,信产部机卡分离的四项基本原则(可分离原则、安全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扩展性原则)说的很明白,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坚持机卡分离的应用。同时积极加强和广电部门沟通、推进制造业和运营业的合作。
那么,机卡分离最终会只定一个接口标准吗?究竟花落谁家呢?一个技术上的问题一旦和政治问题绞在一起,再加上商业利益,就变复杂了。三家均有各自的联盟组织,阵容强大,产业链分工清晰。无论哪家方案,背后的企业群体从研制到出成果,前仆后继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许几家均可成为接口标准,而非像地面数字电视那样的强制性标准。接口标准意味着可选标准,对于不同接口的选择,由运营商决定,甚至存在几个接口同时并存的可能,还有可能是,一个接口负责CA分离,另外一个接口(如USB)作为增值业务的接口以及未来可能更换CA的接口。
这样议论起来,就更复杂了。
怎样把复杂问题的简单化处理,信产部相关人士认为:所谓标准化是大家坐在一起,就某个技术方案达成一致,然后共同应用到产品中。三个标准各有长短,到底三个方案谁最好,关键是把方案做成产业,如果方案不能实现产业化,谈标准没有任何意义。标准必须从产业的角度看,纯粹是由市场行为来做决断。
客观地说,靠什么去选择标准?只有靠市场。大浪淘沙, 市场做大了,它就是主流。市场认可了,才能推进,也就避免了桃李之争。市场尚未启动,单纯炒作标准,没有意义。市场的实践是检验“标准“的唯一标准。
诚然,谈方案,论接口,若换个角度看,机卡分离的方案还可以推陈出新,还可以有多种。最后被认可的是机卡分离三种方案的哪一种,抑或又冒出第四、第五方案,都不是最关键的。标准是否应该为王?技术在发展,人为定了个框子不让发展,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我们了解到的国家相关部委的指导意见:目前有一个统一口径,支持数字电视的机卡分离方案,这是一个未来的方向,至于具体的实现方案,要由市场来决定。 由此看来:
清楚的是,政府是支持方向、而不是方案!机卡分离离不开应用。当务之急是推进机卡分离产业化。(据悉:信息产业部下一步非常明确的是不再支持研发而支持应用。信产部要求今年底机卡分离产业化起步阶段的用户数要力争达到2万户,明年一季度力争走到推动阶段。下一步应用一定要和网络运营商密切相关。)
不清楚的是,除了面临着广电的认同度、接受度,机顶盒终端厂商怎么考虑等问题外,机卡分离怎样在市场没有清晰的时候,站好自己的位置。尽管政府、企业谁都不愿意等。
现在,信产部在强调产业化、规模生产,广电总局在强调市场迅速发展和普及。尽管机卡分离有利于发展数字电视产业化,也有利于数字电视市场的发展。两方面的共同努力终会实现中国数字电视时代转换。
但是眼下的数字电视还存在着意识超前、目标超前;终端产品、电视内容和运营模式滞后。热炒机卡分离时我们广电要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机卡分离,什么时候是机卡分离最好的时机。假如广电不想分离,网络运营商也不想分离,也就是说,机卡分离的时机不具备,那就不要局限于现在非要机卡分离。
数字电视体现在产业中,在市场中发展数字产业。现在,我们有线网络还不具备业务标准化的能力,网络运营模式也不到位,即便机卡分离了,单纯依靠机卡分离也发展不起来数字电视。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有线网络业务的标准化。数字电视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增值业务,有赢利点铸造赢利模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机卡分离原意是打开绑定,打破运营商控制终端的现象,让终端上柜台,走水平销售。但仅从CA来解扣似乎并不成立,还有EPG、数据广播等诸多的扣。解铃还须系铃人,广电要下的工夫是练内功。节目好,网络有吸引用户的业务,当老百姓主动开始买机顶盒或一体机时,机卡分离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这样看来,与其坐以论道他情,不若起而行之已事。
早在机卡分离的诞生之前,朱镕基总理曾对数字电视发展计划做了三次批示。最后一次批示非常明确:由国家计委牵头,国家经贸委、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广电总局、技术总局一共6个中央政府部门,联合成立“国家数字电视研究开发与产业化领导小组” 。
机卡分离的背后其实显现了:数字电视不是广电的家事,是国家大事,要发展,还得大家牵手共行。
扫码下方或搜索关注公众号“卫星参数网”,独家内幕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