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落实新一轮“村村通”工程
浏览:758 发布日期:2014-09-17

谈如何落实新一轮“村村通”工程
作者:辽宁省北镇市广播电视局 李辉 佟晓君 冯维柱
        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的目标是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进服务16个字。巩固成果,就是要巩固和完善已建的村村通工程,防止出现“返盲”。扩大范围,就是要扫除盲区。十一五时期,基本实现所有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解决人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提高质量,就是利用有线电视卫星共用天线接收等多种技术手段,不断增加节目套数,不断提高传输质量,使农民群众能够收看8套以上电视节目(包括中央、省和当地节目)。改进服务,就是推动县对乡镇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落实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建立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确保村村通、长期通。新一轮村村通工作重点是解决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使当地农民群众能够收听到中央和地方共8套以上电视节目和4套以上广播节目。
       一、提高认识,摆正位置,加速村村通工程的落实
       对于新一轮村村通工作的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央领导已经明确提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入农村千家万户的政治工程,是最现实、最有效地把文化活动室办到农民家中的文化工程,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号工程,也是全国广播电视系统服务“三农”的重中之重。对“村村通”工作认识高、认识快,才能快速行动起来,落实“村村通”工程。各级广播电视系统干部和职工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站在服务“三农”的高度,站在“一号工程”的高度,调整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和工作机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按中央要求快速完成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规划保证“村村通”工作的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明确分工,专人负责,制定好规划和措施,具体任务,工程落实到具体单位或个人。
      在中央提出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后,我们北镇市(属县级市,原北宁市于2006年改为北镇市)进一步健全了“村村通”工作领导小组,市局与各乡镇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市政府和市广播电视局制定出完成我市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具体任务和措施。我市下设18个建制镇(在未合并乡镇前是24个乡镇,已建设21个乡镇有线电视站),227个行政村,800个自然屯。在上一轮“村村通”工程中(截止2005年底),开通有线电视信号213个行政村(还有14个行政村未完成“村村通”工程),713个自然屯(还有87个自然屯未完成“村村通”工程)。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接近50%。市政府要求争取在二年内完成我市新一轮“村村通”工作任务。
       1、在2006年内,用光缆开通原汪家坟(原是一个乡,后合并于现在的广宁乡)地区14个行政村,38个20户以上的自然屯有线电视信号。
      (1)此项任务由市广播电视局负责,由市有线网向前延伸,架设光缆近70公里(光缆在2006年5月3日全部架设完,于5月10日光缆熔接完,有线电视信号已通到各村屯),于2006年10月1日前完成各村屯的有线信号入户。
     (2)加强组织领导:市局有专人负责指挥,协调此项村村通工程建设,建立广宁乡广播电视维护站,由北镇市广播电视局垂直管理,以保证“村村通”工程落到实处。
    (3)整合资源,节约资金,协调好电信、农电部门,行行支持“村村通”工程建设(光缆架设在电信的线路上,各村、屯分配网借用电信和农电的电杆),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2、在2007年完成49个20户以上的自然屯开通有线电视信号。这49个自然屯涉及罗罗堡镇、富屯乡、大市镇、闾阳镇、赵屯镇、新立乡、吴家乡7个乡镇。这49个自然屯均采用与各乡镇网联网方式解决,工程由各乡镇组织具体实施,市广播电视局负责技术指导和检查并帮助落实。
      3、为保证北镇市的村村通工程高质量、长期稳定发展,未与市有线台联网的大屯乡、青堆子镇、赵屯镇、吴家乡、新立乡、柳家乡、沟帮子镇,在2008年完成与市台联网(此项工程需架设光电缆90公里)。此项工程由市广播电视局与各乡镇协调共同完成。
      4、从2010年开始推进我市的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化转换工作,到2015年全面实现数字化,同时建设北镇有线电视环型网,逐步开发双向业务和多功能业务,让村村通用户看上传送数字信号的高清晰电视节目。
      5、逐步实施对乡镇有线电视站垂直管理,整合有线电视网络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北镇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村村通、日日通、长期通。
       三、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技术手段,具体落实好村村通工程。
      具体落实村村通工程的技术手段(方式)有如下几种:
      1、无线方式:采用几瓦小功率发射机,发射几个频道电视信号,用户直接用电视接收。这种方式适合地形平坦、开阔的地区。在沟沟叉叉都居住人家的山区,让各户人家都收到无线开路信号有一定难度,另外选择发射地址和供电也有一定难度。按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要求,发射8套电视节目和4套调频广播节目也有难度,接收本地的无线电视信号也有难度(即村村通用户收听、收看当地的节目还是有困难)。
        2、微波方式:微波传送方式基本和无线传送一样,但它受地理环境影响更大,发射传输电视节目套数可超过8套。
        3、卫星方式:用户直接收看、收听卫星节目或几户收听、收看。此种方式方便灵活,基本不受地理环境限制,但需加强管理,防止收看境外节目。
        4、有线方式:各乡镇建前端有线电视网覆盖全乡镇(即各村、屯都开通有线电视信号)。用此种方式完成“村村通”工程,传输节目套数多、标准高、质量好,受地理环境影响小。但它受地理位置影响较大,如在人员稀少、居住分散地区建有线网,投资很大,财力难以承受。
        5、建设村级小有线网方式:它是属于有线方式。之所以单独提出,是因为网络规模小,投资少,建网快,落实村村通工程快。因资金、管理、人员等问题,村级小网易出现“反盲”。
         采用哪种技术手段(方式)落实“村村通”工程应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1998年党中央提出“村村通”工程建设后,我市按照与时俱进的思想,以科学务实的态度,从北镇实际出发,将北镇“村村通”工程定位于有线电视村村通、光缆村村通。因此,凡是1998年以后开始建设的乡镇有线电视网,市政府要求乡镇党委、政府把村村通工程纳入有线电视工程建设当中,做到: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施工、同时验收。从1998年至2003年底,有中安镇、窟窿台镇(现合并于中安镇)、正安镇、吴家乡、高立板乡(现合并于中安镇)、新立乡、富屯乡、柳家乡、大市镇九个乡镇,用光缆传输35套以上的电视节目,按要求完成了村村通工程任务(完成326个村、屯通有线信号,其中50户以下的村、屯99个。有的乡镇完成所辖各村、屯通有线信号)。
       “村村通”工程启动之初,在1998年和1999年之间,我市建立了李屯村(富屯村)、石堡子村(闾阳镇)、五峰村(罗罗堡镇)3个村级有线电视小网,西堡子和五峰村网正常运行一年多时间,网络瘫痪;李屯村网传输13套电视节目,安装146户,正常运行三年时间,网络处于半瘫痪状态。面对村村通出现“返盲”现象,我市从2001年至2003年底用近3年时间,实施了市有线台用光缆与廖屯镇、常兴镇、闾阳镇、中安镇、窟窿台镇(现合并于中安镇)、高立板乡(合并于中安镇)、五粮乡(合并于中安镇)、高山子镇、正安镇、大市镇、富屯乡、罗罗堡镇、鲍家乡、曹屯乡(合并于廖屯镇)的有线联网;实现了石堡子村与闾阳镇、李屯村与富屯乡、五峰村与罗罗堡镇的有线联网,联网内的有线用户均收到4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包括中央、省和当地节目),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在1994年至1996年三年期间建网的罗罗堡镇、曹屯镇(现合并于廖屯镇)、沟帮子镇、廖屯镇、闾阳镇、五粮乡(合并于中安镇)、大屯乡、高山子镇、赵屯镇、青堆子镇,因为是1998年前建的网,所以没有按村村通工程要求建设,很多自然屯没有开通有线信号。于2000年对以上村屯用电缆传输的乡镇网,制定了升级改造,落实村村通工程的规划。由用电缆传输改造为用光缆传输,由300MHZ带宽升级为550MHZ,电视节目由13套增加到35套。各村屯设光节点,40户以上的自然屯均开通有线信号。从2001年至2005年已经有9个乡镇(大屯乡在2006年10月完成改造)按规划完成了升级改造,实现了村村、屯屯通、有线电视。升级改造提高了有线电视信号质量,保证了村村通、屯屯通。
       四、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确保村村通、长期通
       完成新一轮村村通工程任务艰巨,保障村村通、长期通,杜绝村村通产生“返盲”的任务更艰巨。只有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村村通、长期通。因此,在建设村村通工程同时,一定要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
       1、定编、定岗、定人员,从组织上保证村村通、长期通。我市在建设各乡镇网的同时,组建有线电视站,请编、定岗,以入户1000户为基数,定员为三个人员编制,每增加1000户再增加一个人员编制。现我市已建成22个有线电视站和有线维修站(其中有5个乡镇合并后改为维护站),在编在岗人员共达150人。村村通工程的完成不但解决了农村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还创造了人们就业的岗位。
       2、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技术手段,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我市基本是采用无线(我市无线覆盖的还有一个有利条件,就是省201转播台建在我市境内的医巫闾山上,帮助我市无线的覆盖)和有线技术手段进行广播电视覆盖,覆盖率已达99%。
       3、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节目质量,增加节目套数。几年来我市采用光缆实现了县至乡、乡至村屯的有线联网和对电缆的升级改造,提高了节目质量,增加了节目套数(现各有线网电视节目套数均可达35套)。同时增播农村主题的节目,增加农村、农业节目播出时间,满足农民群众对科技知识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农民群众满意,提高了安装有线电视的积极性,每年几乎是以5%入户率的速度递增。我们规划由村村通向户户通过渡。
       4、规范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健全可行的各种规章制度,抓好人员、钱帐、物资的管理,提高有线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抓好服务,保证村村通、长期通有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5、搞好培训。提高人民的业务素质和维护维修技能。有线电视技术含金量较高,抓好业务培训工作,提高维护人员的技术,才能搞好多网络的维护,保障网络正常,良好地运行。高质量的信号、高质量的服务,用户才能满意。
       6、加快推动县对乡镇广播电视的垂直管理,保证人员、经费、制度、管理、服务五到位。由乡镇管理广播电视站的体制很不适应当前的发展,产生一些弊端:(1)使广电有线网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小环境发展、低层次运作,形不成合力,越来越影响有线电视向深度、广度发展。(2)有的乡镇经常抽调有线工作人员搞行政工作和中心工作,使人员不能专职专用,影响有线工作和管理工作。(3)有的乡镇挪用有线站创收资金,专款不能专用;造成有线电视网络的维修缺乏经费。(4)上级业务部门难以对乡镇有线工作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培训,造成一些工作人员的技术和业务素质低。(5)安排人员过多,造成人员浮肿,工作效率低,影响管理工作。
      7、探索新机制,研究新政策,适应新发展。县、乡级的有线处于创业和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自我发展资金,这就需要国家扶持政策。但县级的一些政策影响县、乡级的有线发展和村村通工程的建设。如:县、乡的有线收入资金有县财政统一管理(管理是对无非意)。但资金一经过县财政就要“沉淀”20%至30%“沉淀”后还要纳税(纳税是应该的),使本来就缺乏自我建设的资金乡镇,就更加短缺。按照国办发[2004]60号文件要求,村村通工程运行和维护原则上由地方各级政府分级负担,县广电部门要保证维护经费的落实,但有的县财政不出钱,广电局也就无法落实村村通所需的维护经费。推行实施县对乡的广播电视垂直管已多年,大有些县政府就是不研究或缓慢推行落实。在推进由模拟向数字转过程中,在2015年前全面实行数字化中,更需要县政府的扶持政策。因此,县政府和广电局应发挥求索加快建立县乡广播电视垂直管理体制,研究扶持乡镇有线电视发展和农村村村通工程的政策。研究、探索全面推进由模拟向转播的政策,特别是资金的筹措或社会资金的引入政策。
       建设村村通工程,是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中,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调动全广电系统干部职工积极性。力争在2年内完成20户以上的屯,屯屯通有线电视任务,建设好以有线电视为基础的北镇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扫码下方或搜索关注公众号“卫星参数网”,独家内幕新闻!

卫星参数网公众号